close


Director: Stanley Kubrick/1968/USA

     在講電影之前,先談談片名中的Odyssey「奧德賽」。希臘文學中的經典荷馬(Homer)史詩「奧德賽」(Odyssey),無論是故事本身或其中的角色,幾百年來一向都是文學家及哲學家們喜愛採用的元素,例如喬哀斯(James Joyce)的「尤里西斯」(Ulysses,奧德賽中Odysseus的拉丁名);也曾被改編成電影的小說「冷山」(Cold Mountain)也是以奧德塞為藍本;女性主義作家瑪格莉特‧愛特伍(Magret Atwood)甚至以主角Odysseus的老婆Penelope的角度為出發點,重新詮釋「奧德塞」,寫出了"The Panelopiad"。而此部科幻及影史中的經典之作「2001年太空漫遊」,如同英文片名,改編自Arthur C. Clarke以「奧德賽」為藍本所寫出的科幻小說,只是希臘史詩中的Odysseus是在海洋上漂流,而電影中化身Odysseus的大衛是在宇宙之中漫遊。"Odyssey"的重要性究竟在哪裡?答案便在主角Odysseus身上,他被喻為是文學史中第一位「現代人」(modern man),他打破了「伊利亞德」(Iliad)傳統史詩中「只為榮譽戰死沙場」的傳統英雄形象,例如半人半神的阿基里斯或Hector。相反地,Odysseus是凡人中的英雄,為了生存下去、為了回自己的國家而在海上面對著各種挑戰,就這樣漂流了十年。故事中,他踏出獨眼巨人的洞穴(像徵原始自然、子宮),大聲宣布"I am Odysseus",便像徵著人類文明脫離原始的掘起,而整部史詩更是Odysseus追求自我身份定位的漫長過程。電影,也是以「人類的誕生」作為開場。

    整部小說及電影不管是極為開放的詮釋空間或拍攝手法,大概可以讓許多唸電影、文學、哲學的人寫篇論文吧,但我沒唸過文本,也不太懂科技,只有一陣子迷戀過科幻片,最近因為上課的關係又重新燃起對科幻片的熱情,總之我只能用文學性而非科學性來看這部經典之作。 「2001太空漫遊」原先我只看過DVD,這次金馬影展將它再次搬上大營幕(選日新威秀真是好!),更是加強片中視覺與聽覺的感官震撼,片頭在理察史特勞斯的交響曲「查拉圖斯特如是說」搭配上畫面呈現宇宙的廣大無垠,讓所有觀眾在被撼動的瞬間爆出一連串掌聲,然後出現字幕:「人類的誕生」。人類文明究竟是如何開始的?在懂得開始使用除了雙手以外的「武器」開始。在「人類的誕生」喬段之中,有一幕影史著名的跳接鏡頭:一個正在互相廝殺的人猿揮舞著被當作武器使用的動物大骨,突然牠將其拋向半空中,正在空中往下墜的骨頭突然間換成一艘遨翔於宇宙中的太空梭,最原始的「武器」變成了人類發明的「機器」,這跳接鏡頭可是一下子躍過了四百萬年間人類文明的演變史,直接進入未來機器與人類的「預言」。



    劇情的中心圍繞著一艘載著幾個處於冬眠狀態的科學家的太空梭,要到木星去調查十八個月前在月亮發現的黑石板往木星所發射出的強烈訊號。船上另外有清醒的人類,大衛、法蘭克以及一台負責控制整艘太空梭,擁有人工智慧的超級電腦HAL9000,為了「方便溝通」,它被設定有人類的情緒反應和思考迴路,非常自豪於本身從未出錯的紀錄,能100%地判斷甚至預測各種突發狀況,提供解決方法。雖然它掌控大局,但仍然得藉由人類的手來操作,在發生一次誤判機器故障之下,大衛和法蘭克開始討論是否要將其關機,具備「人性」的HAL9000,無論如何都不想「被殺」,只好先行制人,「謀殺」了冬眠中的科學家及出艙修理配備的法蘭克,唯一的倖存者大衛,回到船上關閉了HAL9000。HAL與人類之間的關係,點出了人工智慧與人類相互衝突的主題:擁有自我意識的物體究竟是否純然為機器?它們是否有生存的權利?有趣的是,在電影之中的HAL比起太空人們,更加像是個人。它自大,甚至有「心機」,在被關機的過程中它試圖要說服法蘭克停手,最後它不斷重覆著「我很害怕」、「我可以感覺到快沒有意識了」、「拜託你‧‧‧」,不少人在這裡為HAL這台「電腦」流下了眼淚,因為這就像是死刑一般地殘酷。但人類只是面無表情地在太空中吃喝拉撒睡,就連面對同伴的死亡,大衛都只平靜地出艙收屍罷了。科技與文明不斷向前發展,但人類與身俱來的人性與精神卻似乎在退化,就像冬眠狀態中的博士們,生與死之間只有生理狀態儀器上的是顯示跳動的曲線或水平直線而已。人與機器之間,是否有天會演變至只有會呼吸與否的差別?人非機器的二元論在這樣的狀況之下,是否依然成立?在當然複製人又是另外一個更加複雜的議題。在押井守的攻殼機動隊續集「Innocence」之中便提出這樣的疑問:若擁有自我意識,並依其行動的稱之為「人」,那在「人」之前未形成的胎兒究竟算是什麼?2001太空漫遊的結束,便是法蘭克到達木星後急速老化後蛻變成胚胎(星童),在「查拉圖斯特如是說」的主題旋律中由宇宙凝視著藍色星球。

    胚胎形像的「星童」(star child)究竟是代表著人類心智的「退化」或者是人類進化的「新生」?就開放給所有人自由詮釋了,我個人是持前者的悲觀看法。知識與文明究竟帶給人類什麼?人猿學會使用武器獵物後,開始自相殘殺搶奪地盤;被人類創造出的HAL9000超智電腦反噬,在某種程度上這不也是人類的自取滅亡嗎? 文明高度發展的後果或許是退化至胚胎,回到「奧德賽」獨眼巨人的洞穴之中,回到子宮與混沌狀態,然後一切重新再開始,又或許就此毀滅。

    在片尾「藍色多腦河」旋律之中,觀眾又鼓掌了兩次,坐我隔壁的人大喊「Bravo」,我則是久久無法平復震懾不已的心跳,實是難忘的觀影經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ynn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