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心血來潮,將許多以前看過的片子再找出來看一次,大部分原子映像都有出版,有些動人依舊,有些和第一次看時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有些則是看第二次後終於晃然大悟,相同的地方在於他們都是值得一看再看的好作品。片單及簡短雜想如下:

片名: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 楚浮
楚浮繼早期「夏日之戀」兩男一女經典後的兩女一男的愛戀,會想再看其實是因為看完「情遇巴塞隆納」後總查覺伍迪艾倫受楚浮影響實在是太大了,無論是他愛用無感情敘事旁白或是題材、內容、手法,處處可見楚浮的影子。而「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和「情遇巴塞隆納」在許多地方也都是互相呼應的。以前看這部片時覺得「夏日之戀」還是美多了,不曉得是否因年紀增長,突然覺得兩個「英國女孩與歐陸」其實更加成熟動人。

片名:夏日之戀, 楚浮
看完上面那部後,接著看「夏日之戀」,意外發現楚浮還真是喜歡歌德,兩部電影都出現了歌德的文學作品。不同於「歐陸」描述一段糾纏不清,最後帶點哀愁的三角關係,「夏日之戀」充斥著愛戀的不確定性,不定時炸彈將這段三角戀情導向沒有出口的結局。比起「歐陸」的成熟愛戀,「夏日」的確是青澀許多,很多經典鏡頭更是不用多說。以前好羨慕片中兩男一女的相處態度,現在看起來反倒覺得有些害怕,畢竟最終依舊導致毀滅。

lynn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irector: David Fincher 大衛芬奇
大衛芬奇其實不算是位多產的導演,但光是"Se7en"和"Fight Club"兩部兼具視覺娛樂和內容深度的片就足以讓他留名青史了,這次拍「班傑明的奇幻旅程」倒是有別他以往驚悚、刺激的風格。"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雖是出於美國文豪費滋傑羅之手,但電影頂多只能算是「靈感源自於」這短篇故事,除了主角的名字與出生由老變年輕的過程與原著相同之外,故事與角色設定是創新的,要傳達的概念也截然不同。費滋傑羅算是少數美國戰後作家中我很喜愛的一位,雖然最有名的是「大亨小傳」(也有拍成電影,穿著泳衣年輕帥氣的勞伯瑞福啊~),但我個人仍是偏好他的短篇故事集,有機會的話再介紹。


回到電影,其實就像人物傳記一樣交待了班傑明的一生,只不過他的時光是逆流的,於是註定無法與所愛的人「終老一生」,但他們仍選擇一起渡過,"Carpe Diem"抓住最美好的時光,年華老去、肉體消逝,但那些日子與情感卻會成為永恆。整部片充斥著生生死死,班傑明眼睜睜看著這些生老病死,安養院中的老人來來去去,親生父親的死,水手夥伴的死,養父母的死‧‧‧身體雖仍老邁,也決定把握時間活出自己的人生,除了越活越年輕這點與眾不同以外,其實他與一般人無異,終究還是得面對死亡。這樣天生的異狀或許使他比任何人都還要珍惜他在身心皆處於「黃金時期」的階段,最重要的當然是與Daisy之間得來不易的真摯情感與他們的結晶,最後面對他無法提供的未來,選擇離去,因為已經擁有永恆。電影中班傑明去了印度的瓦拉納西(恆河),也許代表著他面對死亡了無遺憾的泰然自若。

lynn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iector: Sam Mendes/2008/USA,UK
如果你對於「時時刻刻」、「美國心玫瑰情」皆有很深的感觸,那麼,請你進電影院吧,但千萬別抱著要尋找真愛的心態。

散場時,我站在門口焦燥地連續點燃了三根煙,還是無法宣洩那份太過殘酷的抑鬱,只好大半夜地殺到北投泡湯喝啤酒。或許是這部電影太過寫實地呼應了我生活及家庭中的狀況,所以倍感痛苦。「真真切切地感受及過自己要的生活,真的有他媽的那麼困難到需要用生命去換取嗎?」步出電影院時我不斷思考著,但似乎答案是肯定的。「我絕對、絕對不能變成電影中的那些人,尤其是April(女主角),尤其是我母親。I don't wanna end up like that, I have to live my life, to really feel my life.」焦燥漸漸地轉變為恐懼,因為多少仍懷抱著理想的年青人說過這些話,甚至像我一樣對自己發誓,最後卻全變成了片中的模範社會人們,辛勤地做著自己無感的工作,買了房子,生了小孩,美麗的早晨和早餐,What a beautiful life,人生如此夫復何求?然而例外的人,全都成了瘋子,像堅持要出走的April與接受電療的John,可笑的是他們才是電影中唯二沒有瘋的人才對。

一對充滿活力與理想的夫妻,在Revolutionary Road定居後在無形之間陷入了他們原先最不希望有的生活,丈夫Frank做著自己厭惡的工作,想當舞台劇演員的妻子April生了兩個小孩,將家中打理得服服貼貼,三十歲的他們是所有人眼中的模範夫妻。某個契機下April再也承受不住,想起初識時Frank訴說著有天一定要再回到巴黎的神情,她說服Frank辭掉工作,舉家搬至巴黎,由她養家,而Frank就能夠有足夠的時間找出他真正想要做的事,一開始滿載著新生與希望的決定,沾染上社會中所謂的「實際面」時,一切似乎都成為單純的「衝動」。最傷人的,莫過於你將對於人生的冀望寄託在完全了解彼此,且原本擁有與你相同的理想並願意一起分享及追尋的另一半身上,他卻在面對挑戰時選擇了背棄及理所當然的漠視,甚至間接式地強迫你一同走進社會體制的優雅暴力之中。尤其,當堅持要追尋理想的是女人時,她所有激烈的反應都將被視為無理取鬧,她大吵大鬧,是因為她還期望他能理解,殊不知最可怕的,是當她完全沒有反應的時候,一切都將無法挽回。選擇妥協的結果,又是否會像片尾那位將助聽器關掉的老人,空洞地望著鏡頭?

lynn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Director: Anton Corbijn

幹、就算看了第三次我還是可以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同樣的問題始終縈繞於腦海之中,為什麼人性(生)之中崩壞的部份會令人如此難以抗拒,簡直像是致命的吸引力一般,甚至也搞不清楚自己選擇自我毀壞究竟是基於愛或恨,但我想藝術在某種層面上就是源於創作者本身最深處的崩毀,他們燃燒著人生,殘忍地挖掘黑暗深處的什麼,化為藝術後呈現給世人,畫家Modigliani如此、詩人Byron和Keats如此、小說家Woolf如此、片中Joy Divison的Ian Curtis也是如此,最後內在的崩毀漫延至外在,失去控制後只能面對永恆的黑暗,他們不害怕嗎?不,他們比誰都還恐懼,只是為了自己所相信的事物,他們無法退縮。

看著電影中夾在兩個女人與創作之間的Ian,想起以前的男友曾經非常氣憤地對我說:「你究竟把我當成什麼?」我從來沒有強烈地體會過要完全佔有一個人的感覺是如何,天真地以為給予對方全然的自由是愛的表現,只是他不覺得這是愛,因為他感受不到我的佔有與在乎。但我的確是愛他的,他的離去至今依舊帶給我鮮明且銳利的痛楚,這是我愛人的方式,然而每個人愛人的方式都不盡相同。真正會傷害我的純粹只是當我愛的人「不再愛我了」,而非任何一時的出軌或者所謂的背叛,只要依然愛著彼此,那麼就無關乎背叛,至少我是這麼想的。不幸的是,我這樣愛人的方式卻傷了人,或者無法被理解。不,也或許是我錯了,這不是我愛人方式的問題,或許我壓根兒也不懂得怎麼去愛人,或者從來沒有愛過任何人。愛的本質裡面一定存在著「全然的佔有慾」嗎?我不知道,只是單純地追求著愛人及被愛罷了。和Ian一樣,無法控制自己情感的流動。

lynn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Director: Robert Altman

整齣電影的故事發生在封閉的莊園之中的電影其實並不少見,尤其以推理片最為常見。也因為場景格局的限制,這類電影的編劇勢必得非常厲害,推理型的還好解決,只要夠撲朔迷離及懸疑,就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但「謎霧莊園」厲害的地方在於它並不是純粹的推理片,甚至其實跟本不算是,「謀殺案」並非本片的重點所在,整部電影所呈現的是極度錯縱複雜的人物關係以及當時英國貴族社會的荒謬及社會的縮影。究竟有多混亂?混亂到你光看一次是無法抓住所有角色的設定及關係,就算不清楚但你卻無法不被他們所吸引,暗地腦中畫著關係圖,拼了命地試圖拼湊出整個莊園人物之間的愛恨情仇。

最主要的故事線其實非常簡單,一群貴族被邀請到一位富豪的莊園參加打獵,每位貴族都帶著隨從赴約,莊園內便被切成「上流社會」與「下人生活」兩個世界,藉由對比以顯現貴族的荒誕,然而在打獵晚宴結束之後,莊園的主人被謀殺了。電影中有台詞的貴族與僕人超過二十個角色,沒有旁白或字幕的介紹,全部都在莊園裡一一登場後混在一起,沒有人是主角,觀眾只能從對話之中推敲各個人物的角色設定與關係,若非常、非常仔細地觀察每個鏡頭細節的安排(眼神、細微表情等等)及對話內容(尤其是問答時),或許你能夠在裡面最大的秘密被揭穿以前未卜先知,這是我在看第二次時才發現導演的壞心良苦,因為那些實在就是再平常也不過的對話罷了。

lynn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活苦悶,看看三谷幸喜之流的片其實能為生活增添那麼一點趣味,順便如片中的小人物般揶揄一下自己的人生。這一陣子諸多的電影之中,除了克林伊斯威特「陌生的孩子」以外,實在令我鬱卒,好在「魔幻時刻」與「重金搖滾雙面人」至少能讓觀影中的我放肆地狂笑一翻,愉悅地步出電影院。後來仔細想想,「魔幻」中的僞殺手德拉與DMC中的克勞薩大人其實頗為相像,或者,應該說他們就是像我們一般為了自我而不斷追求、掙扎卻又不一定有效;扮演著個種角色卻沒有勇氣面對真實自己的世間人,所以看著他們就像是在挖苦自己一般有趣,帶著如同看「即刻毀滅」時的些許苦笑,不同的是這兩部黑色電影沒有毀滅性的消極結尾,反而相當浪漫主義式地厲志,似乎如此殘忍的現實生活與期待的人生之間也是有希望的。

    「魔幻」一片中始終不得志的小演員為了圓夢,在被「新銳導演」的矇騙之下決定放手一搏,飾演夢幻殺手德拉、想要老大的女人也想要保命的黑道小弟臨機一動,偽裝成自信滿滿不採用劇本的導演,拐騙一位不起眼的小臨演來扮老大一直想搞到手的德拉,就連一直尋求能夠滿足需求的男人與愛情的女人也心不干情不願地配合演出。但這畢竟是生活,當「劇情」發展一發不可收拾之後,美麗幻想相繼破滅,或許憤慨,但無法抹除的是作夢過程中得到極大值的滿足、自得其樂與對未來的冀望,與其消沉而屈服於現實,倒不如繼續努力作夢,無論是否成真。所以偽德拉相當漂亮又意外地完成了角色扮演後繼續當演員、失戀的黑道小弟也開始誠實地面對人生、老大與女人發現自己在對方心中是需要也被需要的,失去一切身份地位卻見證一段愛情。三谷刻意地將片中美麗的復古小鎮以擺明就是「電影搭景」的方式呈現,突顯了戲如人生、人生如戲的主題。

    「重金」的搞笑路線與「魔幻」大異其趣,更加低俗、白爛、誇張(相較於原著其實已收斂許多),卻少了那麼一點深層的戲謔,但電影中的克勞薩大人與漫畫中的主角如出一轍,實在佩服。原著在我眼中就是單純為下流而粗俗(這是好事,表裡如一我喜歡!),電影的劇情最後演變為「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的溫情路線。現實中的根岸與舞台上的克勞薩、台下將克勞薩奉為地獄神祇的群眾、執意要將DMC捧為死金天團的經紀人、私底下喜愛運動短褲的鼓手,哪個不是為了自己的夢而不顧一切地追求,相較之下那些站在一旁冷嘲熱諷的人才是真正的「不切實際」,如此一來,根岸與克勞薩實在沒有什麼不同,在某種層面其實都帶有真實的自我,無論是在舞台上拿著吉他、化上KISS式的大濃妝卻唱起清新情歌,或者挑戰一分鐘連續多少強暴強暴、FUCKFUCK,都是相同的。

lynn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承如各位所見,我已將近一個月沒有動手寫任何東西了(其實有,只是都是半成品),友人忍不住在線上尋問怠惰的原因,我總歸一句:I am not in the mood. 真要說起來,是近來實際參與了拍攝電影(雖然只是小演員),也開始排練明年五月要搬演的舞台劇,發現創作實在是遠比寫這些高尚的評論他媽的累人,但也有趣多了,看著自己寫的東西便越發感覺厭惡,甚至有點噁心。褒貶是如此容易的事,過度套用卻又不解釋清楚,讓領域外的人根本無法了解的文本、理論、經典是如此虛偽且無謂的行為,「要證明,你就像楚浮一樣丟下筆自己來做嘛!」我這樣想著。所以就讓我從這知識暴力的領域之中休息一下吧!但要我停止看電影會要了我的命,我看、我想,寫些小小的心得文或者不再客觀的喜好分明,大概就這樣吧。When I am in the mood.


lynn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Director: 金知雲/韓/2008

    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夠被稱為是創舉,讓大家眼睛為之一亮,除了預告片剪得很成功之外,大概就在於由一位東方導演竟然有拍西部片的勇氣。但後來想想,西部片的場景雖然都是在美國內戰時期、墨西哥革命‧‧‧等等,不過真正把「西部片」發揚光大的其實是義大利導演,包括金知雲直接以這部電影致敬的西部經典"The Good The Bad The Ugly"(黃昏三鏢客)也是出於義大利導演之手。坦白說,「神偷」一片的確是融合了所有西部元素,一開場就有火車、馬、賞金獵人、寶藏、神槍手、Dark hero(黑色英雄,也就是位呼風喚雨,性格陰晴不定的領袖,通常都是殺人不眨眼的神槍手,像羅素克洛在決戰310中的角色。)、荒漠、爆破以及最後的對決,甚至連背景音樂也非常「西部」。除此之外,包括劇情的安排、人物關係和高速的節奏,其實並不算是正統的「西部片」,劇情處理上稍嫌薄弱,每個角色各有鮮明的性格,但三人交錯的關係刻畫並不成功,加了一兩場無關痛癢的內心戲,少了那麼點西部片該有的「英雄惜英雄」情結(請參考前陣子難得一見的西部片「決戰310」、「荒野大鏢客」、「日正當中」、「日落黃沙」‧‧‧等等),只感受到三人強烈的自我展現,一個想重新開始和圓夢、一個想證明我最屌、一個為了錢當看似正義的賞金獵人。撇開劇情不講,比起正統的西部片,他的動作場面可真是熱血得多了,三位男星完全不用替身上場,極盡耍帥之能事,看得我心底的少女驚叫連連。
  
    劇情是在三零年代的滿州,因為戰亂的關係,是個許多不同種族與文化的大融鍋。衝突的起因就在於一張人人爭奪的藏寶圖落入了打不死的蟑螂尹泰久手中,受人委託的朴正義與道垣也加入搶奪行列,最後真正的大混亂是連日軍、反叛軍、蒙古強盜也參戰,展開一場槍淋彈雨的追逐戰,日軍甚至連大炮都派上用場,只是在這種男子漢展現氣魄的戰場上,大炮、不騎馬反而坐在吉普車上的指揮官與衝衝衝的日軍們就遜掉了。

lynn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Director: Philippe Garrel/法/2008
原本是抱著這次片單沒有浪漫的愛情片,所以排了看起來很像什麼巴黎XXX系列的愛情電影,而「黎明之前與妳相遇」怎麼聽都覺得很浪漫。的確,前半段都是屬於標準的法國式戀愛,冷調的熱情如火、柔情纏綿、死去活來、沒有你我活不下去,結果女主角真的活不下去了,然後‧‧‧就變成鬼片了,當她突然以女鬼姿態現身時,只聽見全場倒吸了一口氣,結局也頗為駭人。但整部電影的黑白畫面與光影其實是極具詩意的,敘事手法也頗為隨性,甚至庸懶,果然是法國啊。

講述一為攝影師Francois愛上有夫之婦,充斥著極端情緒的關係使得他決定離開,與令一個女孩相戀,含恨而死的她化成幻影在他毫無防備之時出現在鏡中,叮嚀著:你愛的人,是我。就在Francois結婚前夕,她又出現了‧‧‧

其實嚴格來說,鏡中的幻影也不一定是鬼魂,也許是Francois自我的精神分裂,只要召喚,她就出現,那麼問題便出在他愛的人其實真的是Claire;但如果真是鬼魂,一直要說服Francois到鏡中世界(死亡)的Claire不是愛,而是恨她得不到的一切,他們的愛,說穿了只是建立在激情之上,仔細觀查就連對話都空乏枯燥,徒留床上的擁抱與親吻。當然love is instinct是無法否認的事實,但光靠本能愛戀是不夠的,許多痛苦萬分的男女,就這樣繞著圈子轉不出來,於是自取毀滅之餘,也得拖著他得不到的下水,這樣的結局似乎莫名地成為一種悲淒的「美麗」?而被留下來的,只有為了停留在淒美的瞬間而連後續交待也不給的未婚妻與腹中的小孩,何其難堪。

lynn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Director: Luc Dardenne & Jean-Pierre Dardenne 達頓兄弟/比利時/2008

達頓兄弟迷人之處在於他們說故事的能力,也就是總會寫出非常厲害的劇本,拍攝手法走寫實路線且愛用手持攝影,畫面顛跛。不過這次「沉默的蘿娜」的鏡頭倒是出乎我意料之外地穩定,風格也與他們之前的作品有些許差異,但故事本身呈現出來的「後座力」依然非常「達頓」。「蘿娜」的故事比他們之前的作品更加複雜,對話變多了,鏡頭也一別以往的親近,以較為疏離的方式使觀眾難以接近角色,只能遠觀,因此感動共鳴遠不及「孩子」與「美麗蘿賽塔」,但回音般的餘韻卻會於觀影後在心中迴蕩。

講述一位靠在洗衣店工作與假結婚來賺錢圓夢的蘿娜,在欺騙與照顧毒蟲「丈夫」的過程中動情,卻無力阻止殘酷的命運。假結婚的題材其實並不新穎,李安的「喜宴」及張艾嘉的「少女小漁」也都處理類似的議題,但「蘿娜」卻更加地寫實與殘忍,參雜了犯罪、謀殺、毒品等元素。一開始的蘿娜對於毒蟲丈夫克勞迪其實極為厭煩,只想快點離婚離開他身邊,再接下一樁生意,卻又無法無視於他的需求,照顧他生活中的大小事。另一方面,克勞迪在極度無助的狀況下,身邊卻只有蘿娜,即使他清楚蘿娜的不屑與自己的可悲,也只能死纏爛打哀求她的幫助。極為單純善良的克勞迪只求能夠重回人生的軌道上好好的過活,在他身上可以看見人性的求生本能,一個已經毫無退路的人卻抱有如此強烈的求生意志,也因此終究打破了蘿娜的心房,也或許是激發她的母性,決定伸出援手,協助戒毒,但現實的殘酷卻依舊無法避免:錢與生存。

金錢在這部電影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除了是生存的必需之外,它是欺騙的動機:蘿娜為了實現與男友合開餐館的夢想,與貪財的法比歐合作假結婚的生意;它是爭吵的開端:蘿娜與克勞迪關係變化的轉戾點、與正牌男友的爭吵;它是信任與情感的表現:克勞迪總是將他裝滿鈔票的信封交給蘿娜,只拿取買煙或買菜的錢;它是道德與罪惡感的表徵:克勞迪因她而亡,所以蘿娜想為他們「未出世」(其實並不存在)的孩子開戶、想將錢留給克勞迪真正的家人們,但卻遭到羞辱。當金錢轉化為罪惡與羞辱之時,「贖罪」似乎才是唯一的出口,得不到救贖的蘿娜,便走向瘋狂。

lynn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Director: Stanley Kubrick/1968/USA

     在講電影之前,先談談片名中的Odyssey「奧德賽」。希臘文學中的經典荷馬(Homer)史詩「奧德賽」(Odyssey),無論是故事本身或其中的角色,幾百年來一向都是文學家及哲學家們喜愛採用的元素,例如喬哀斯(James Joyce)的「尤里西斯」(Ulysses,奧德賽中Odysseus的拉丁名);也曾被改編成電影的小說「冷山」(Cold Mountain)也是以奧德塞為藍本;女性主義作家瑪格莉特‧愛特伍(Magret Atwood)甚至以主角Odysseus的老婆Penelope的角度為出發點,重新詮釋「奧德塞」,寫出了"The Panelopiad"。而此部科幻及影史中的經典之作「2001年太空漫遊」,如同英文片名,改編自Arthur C. Clarke以「奧德賽」為藍本所寫出的科幻小說,只是希臘史詩中的Odysseus是在海洋上漂流,而電影中化身Odysseus的大衛是在宇宙之中漫遊。"Odyssey"的重要性究竟在哪裡?答案便在主角Odysseus身上,他被喻為是文學史中第一位「現代人」(modern man),他打破了「伊利亞德」(Iliad)傳統史詩中「只為榮譽戰死沙場」的傳統英雄形象,例如半人半神的阿基里斯或Hector。相反地,Odysseus是凡人中的英雄,為了生存下去、為了回自己的國家而在海上面對著各種挑戰,就這樣漂流了十年。故事中,他踏出獨眼巨人的洞穴(像徵原始自然、子宮),大聲宣布"I am Odysseus",便像徵著人類文明脫離原始的掘起,而整部史詩更是Odysseus追求自我身份定位的漫長過程。電影,也是以「人類的誕生」作為開場。

    整部小說及電影不管是極為開放的詮釋空間或拍攝手法,大概可以讓許多唸電影、文學、哲學的人寫篇論文吧,但我沒唸過文本,也不太懂科技,只有一陣子迷戀過科幻片,最近因為上課的關係又重新燃起對科幻片的熱情,總之我只能用文學性而非科學性來看這部經典之作。 「2001太空漫遊」原先我只看過DVD,這次金馬影展將它再次搬上大營幕(選日新威秀真是好!),更是加強片中視覺與聽覺的感官震撼,片頭在理察史特勞斯的交響曲「查拉圖斯特如是說」搭配上畫面呈現宇宙的廣大無垠,讓所有觀眾在被撼動的瞬間爆出一連串掌聲,然後出現字幕:「人類的誕生」。人類文明究竟是如何開始的?在懂得開始使用除了雙手以外的「武器」開始。在「人類的誕生」喬段之中,有一幕影史著名的跳接鏡頭:一個正在互相廝殺的人猿揮舞著被當作武器使用的動物大骨,突然牠將其拋向半空中,正在空中往下墜的骨頭突然間換成一艘遨翔於宇宙中的太空梭,最原始的「武器」變成了人類發明的「機器」,這跳接鏡頭可是一下子躍過了四百萬年間人類文明的演變史,直接進入未來機器與人類的「預言」。


lynn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Director: Robert Logevall / 2007 / USA

    雖然一開始就感覺美國人導村上春樹的小說不知道會變成什麼東西,基於對村上強烈的喜愛,我還是將套票中的一席給了它。果不其然,整部電影除了故事主軸以外,完全脫離了村上小說中貫有的獨特氛圍,與之前市川準改編的「東泥瀧谷」相較起來,實是差了一大截。也許是因為導演將小說中的時空背景、主角國籍等全部大風吹,東京變成洛杉磯,主角變成住在韓國城中的中美混血兒,阪神大地震變成舊金山大地震,如此的混雜設定已然是面目全非,光是選定「洛杉磯」這個地方做為改編版本的所在地,就是致命的敗筆,太過明亮,太過粗糙,太過活潑的既定印象,與城市疏離感十足的東京本身就已不符,更遑論試圖要呈現村上式的虛無及孤獨了。

    曾經有人說村上春樹的小說幾乎沒辦法改編成電影,文字的風格太強烈,場景設定徘徊於現實與超現實之間,但又沒到魔幻寫實的程度,時常靠著小說中落落長的怪異對話來建構出故事,而那樣的怪異性實在是很難用影像精準表達出來,市川準的「東泥瀧谷」在某種程度上的確是有成功地將村上式的風格展現在營幕上,但去年接著挑戰「神的孩子都在跳舞」的美國導演我個人是認為完全失去味道,要麼就認真揣磨村上該有的氛圍,要不就完全創造自己的風格,但可惜的是他導出了一部四不像,空有一個故事的框架和小說中怪異的對話罷了。

lynn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晚夢到了Naobad村中的女孩兒們,和哥哥及弟弟們在河邊的果園採小蘋果。若約莫下午三四點去河邊洗衣服或打水的話,總會遇見班上的女孩們也在河邊洗碗盤、洗衣服,順便嬉鬧一番,「下課後」的外籍老師對她們來說不知為什麼擁有極大的吸引力。一開始,我默默蹲在河邊搓洗,她們不時發出咯咯笑聲,遠遠地盯著我,大概是在笑我這外國人怎麼這樣笨手笨腳的吧;比較熟了以後,便得寸進尺直接纏著妳問東問西,而她們簡直不敢相信我芳齡二十二歲竟然沒有老公和小孩,直嚷嚷著要介紹她們家裡的兄弟給我認識,邀請我們到她們家喝茶。

課堂上,除了少數幾位英文程度比較好的學生,大部份的女孩其實都極為害羞內向,通常要用遊戲吸引她們上台表達自己的意見,使用群眾的力量大聲問"What kind of person are you?" 她們才肯露出緬靦的微笑,小小聲說出"I am a pretty girl." 但這些羞澀真的都僅止於課堂上,一回到外頭的河邊田野風光,她們簡直從是從籠子中飛出的小鳥一般活潑,打水仗、八卦、纏老師,樣樣都來,當然前提時沒有任何的男孩在附近。有時候她們會跟家中的兄弟們去果園採水果,她們會在河邊把小小的青蘋果洗淨後塞給正在河邊納涼的我們,而哥哥扛著大麻布袋看著我們傻笑著。

猶記得,一開始在分班時,這些小女孩只敢偷偷觀察我,我得主動用破爛的達利語一個一個問她們的名字是什麼,有時怎麼發音都不對,不斷地被她們糾正,到最後她們還會受不了而翻白眼大笑,不知不覺便拉近了一點距離。正式開課的當天,很不幸地我生了重病,發燒近40度,第一堂課便這樣缺席了。其他的老師回來後跟我說,班上的女孩一直問「Lynn怎麼沒有來?」我正倍感貼心的時候,又聽到她們竟然說「她一定賴床所以沒來吼?」真是令我哭笑不得,隔天就算還是不舒服也死要爬起來去證明我的清白,哈哈,其實是因為不能再浪費時間了。

lynn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irector: 吉斯皮托那多利 Giuseppe Tornatore(也導過海上鋼琴師,還有最近的裸愛)
              1989/義    
    如果說費里尼的「阿瑪珂德」是其對童年的再現,那麼「新天堂樂園」絕對是Tornatore對電影記憶的再現,藉著在Cinema Paradiso中一部接著一部放映的經典名片,伴隨著男孩的成長歷程,串起電影的歷史、轉變、對導演及演員們的致敬。    

    直到前陣子,才有機會看了「新天堂樂園」的導演三小時完整版,主要還原了許多當時上映的戲院版本中沒有交待清楚的劇情,例如與初戀情人的重逢、與母親的互動、多年過重新回味當年的隨手拍下的意亂情迷,結構與劇情更加完整,相對地,當年那著名的「無人不微笑著聲淚俱下」的終幕也就更加地摧淚,再襯上那如無限迴蕩的主題旋律,本人便哭得連營幕都模糊不清了。

     就像一般的成長電影,他的敘事手法其實非常簡單,先是些微的倒敘(flashback),接著就一路如河流般順暢地跟著片中的愛電影成痴的小男孩TOTO成長。TOTO的成長全部圍繞著鎮上唯一的電影院Cinema Paradiso的放映室中,他跟著放映師父,透過獅子頭的小窗口看著人們如何隨著電影的情節大哭大笑。神父作為放映前的審核標準,看到親熱戲就搖鈴命令放映師剪片,而TOTO便會將那些剪掉的底片偷回家。在這小小的放映室中他長大成人,接替老師父走上放映師的路,戲院因大火翻新,機器也隨著時代日新月異,唯一不變的是那群如痴如醉的觀眾(但30年後,又是另一副光景)。影片有很大的部分都在呈現在觀影中的人性百態,許多片段令人發噱。之後TOTO在隨手拍下的影像中瘋狂的迷上一位女孩,戀愛,失戀,然後出走。

lynn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經過不可思議冗長的劃位之後,劃不到東京大歌廳,換成跟蹤安娜;黑道快餐店改至11/13觀賞
確定片單如下:
11/7 22:20 影子軍隊 (信義)
11/8 20:30 紅圈 (信義)
11/10 19:30 神的孩子都在跳舞 (信義)
11/11 19:00 細雪 (信義)
11/12 22:00 2001:太空漫遊 (日新)

lynn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