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irector: Marina De Van 瑪欣娜‧德‧凡

    在某次舞會上,Esther腿部意外受傷,但當下卻沒有感到痛楚,從此她便無法自拔地以金屬利器割自己的肌膚。正起步的事業、關係穩定的男友、老朋友,都因為她對自己身體的新發現而產生變化。就我個人而言,這是我觀影經驗中少數產生心理恐懼的電影,這裡所指並非看「奪魂鋸」系列因血腥殘忍不敢直視的恐懼,而是片中女主角緩慢而冷靜地沉淨在自殘中所帶來的精神融合感官的恐懼。鏡頭貼近、硬性逼迫著你觀看整個綿密壟長的過程,極度寫實。就算你選擇閉上眼睛,導演抽掉背景音樂,她啃食、吸吮的聲音嘖嘖作響,所以唯一的方法,也是許多觀眾做出的明智選擇:奪門而出。一開始我的確是害怕,但看著她單純滿足而並非失去理智、狂喜的表情,不適感突然便減低了許多,最後在她於相互衝突的情緒之下繼續自殘時,和她一起流下了眼淚。

 

    變(病)態V.S.自我,所謂變(病)態本身就是由社會所定義,這也是部分觀眾奪門而出的原因,因為畫面太過變態、噁心。但引起我害怕的原因或許是自身即將被撩起的嗜血與想像並反應在自己身上的痛楚,所以我笑著(掩飾)說好痛。回到變(病)態與自我,這是Esther在片中所面臨的衝突,一開始,她天真地試著坦誠以對,但男朋友及朋友紛紛對於她的行為感到不解、厭惡,「這是病態,告訴我你不會再犯。」為了保有身邊的人事物,她數度選擇放棄自我的欲望,但人性無法控制的地方也在於此,嘗試著兩邊兼顧的後果便是自我毀滅。發瘋,並非是「切膚」行為本身,而是社會、自我的拉扯與衝突所導致。片中Esther瘋狂的表情是在她陷入抉擇與無法抑制自我的痛苦時才出現。要保有身邊所有的人事物還是滿足自我? 但大家都知道,不被社會所接納、支持,做自己是多麼困難的事。也或許在這樣的體制之下做自己原本就是件無比奢侈的願望。

 

    正確的翻譯如同英文片名"In My Skin",Esther不只是切膚,她啃食、舔血、保存皮膚組織,最後甚至轉化為迷戀自己血跡斑斑的身體,無法自拔。在自殘的過程之中,Esther所呈現出來的,就像在和自己做愛一般感到滿足。畫面或許過於怵目驚心,但這些並非故意要挑戰你的精神感官,而是為了讓觀眾直接且赤裸地感受Esther所採取的必要手段,所以導演甚至連配樂都不讓干擾觀眾的情緒。女主角這樣精準的獨角演技呈現,大概真的也只有在自導自演的狀態下才能做到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ynnliu 的頭像
    lynnliu

    痴電影

    lynnli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