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紀錄片是如此真實的電影形式,
已非關任何電影理論中有關劇情片的寫實主義、形式主義敘事手法,
再怎麼寫實,劇情電影仍就是虛構出來的世界。
它們有結構,卻不採劇情,而是依一個主題或論點來組織結構,
處理一個「事實」,真人真事真實場景,而非製造「事件」,重視題材而不論風格,
沒有太多拍攝前的籌備,劇本規劃,以呈現事實甚至突發事件來敘述觀點,但拒絕刻意營造。
和新聞紀實片不同的地方是,紀錄片本身並非客觀,在某方面來說是導演個人非常主觀的產物。
根據Giannetti在「Understanding Movies」書中所說,
形式主義或主觀的紀錄片源於蘇聯導演Dziga Vertov,
他和1920年代的藝術家們同為政治宣傳者,相信宣傳即為革命的工具,
應教導勞工以意識形態觀點衡量事情。「藝術不是反應歷史鬥爭的鏡子,而是鬥爭的武器」。
主觀紀錄片依主題來建構電影,調換鏡頭的順序,電影的結構並非按時間順序或敘事前因後果,
而是根植於導演的論點。矛頓的是,在某種程度上為了達到目地,導演可以巧妙地欺瞞觀眾,
即使他運用的仍是那些真材實料。
無論是短短的15分鐘或是長達兩個小時的紀錄片,
無論是業餘的學生所拍攝或是專業紀錄片工作者的作品,
都是如此真實又赤裸裸的殘忍呈現,
為了宣傳觀點的效果而大舉攻進受訪者心防,再將其曝曬在大眾面前,
究竟道不道德?
全站熱搜